史在中间的词语,共有73条组词结果
阿史德
1.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德颉利发。见《旧唐书.突厥传上》。
阿史那
1.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那忠。见《旧唐书.突厥传上》。
安史之乱
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公元755年冬,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攻占洛阳,次年称帝,入长安,并遣部将史思明占河北广大地区。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帝位。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克洛阳,不久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屡败叛军,763年史朝义被迫自杀。历时七年的叛乱被平息,唐朝由此转衰。
刺史州
1.宋代的行政区划之一,亦为统辖该州之职官名。
非历史主义
也称“非历史观点”。脱离特定历史条件对历史的现象、事件、人物和思想进行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具体表现为:历史的形式化类比、教条习气、用抽象标准评价历史人物。
仿连史纸
1.一种以木材原料为主,和以稻草等造成的纸。质地细嫩洁白,用于印刷及书写。较重者称"海月"。参见"连史纸"。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关于个人与历史发展关系的理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同他在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相关,还同他的性格、能力、道德品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和对历史规律的认识程度相关。杰出人物能够推动和加速社会的发展,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更不能主宰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亿万普通个人与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创造的。
国史馆
1.编纂国史的机构。汉称著作东观,晋为著作省,唐改称史馆,宋沿用,隶属崇文院,金始置国史院,元置翰林国史院,明以翰林院统领修史事务,清及民国改名为国史馆。
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著。是作者1926年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的讲义。共十篇,内容起始于上古,下至汉代作家司马相如、司马迁。是富有开拓性的文学史著作,其中贯穿着反封建的批判精神。后编入《鲁迅全集》。
荷马史诗
见“荷马”。
皇史宬
1.明清两代的档案库。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于(北京)。
讲史书
1.即讲史。
旧史氏
1.即太史。原为史官﹐兼掌星历﹐魏晋以后﹐专掌星历占候。
经史百家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家: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经史百子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经史笥
1.装经籍﹑史书的箱子。比喻博通经史的人。
经史子集
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历史辩证法
①即“历史唯物主义”。 ②社会历史过程自身的辩证法。即社会历史现象本身所固有的规律。
历史地理学
地理学的分支之一。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按研究内容可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地图学等。
历史非决定论
一种主张社会历史过程没有因果性、规律性、必然性的理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杂乱无章的偶然事件的堆积,任何社会现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不可重演,历史不能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