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本
1.宋时蜀中刻印的书。蜀本书多用颜体﹐字较大﹐故又称蜀大字本。
蜀鄙二僧
蜀:四川;鄙:边境;僧:和尚。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蜀布
1.蜀地出的布。
蜀才
1.东晋时成汉范贤的自称。贤字长生。曾注《周易》。
蜀彩
1.蜀锦的色彩。比喻绚丽美艳。
蜀茶
1.指蜀地所产的茶。 2.花名﹐可供观赏。
蜀川
1.蜀地的川流。 2.指蜀地。
蜀党
1.宋哲宗元佑年间守旧派朝臣洛﹑蜀﹑朔三党之一﹐也叫川党。主要成员苏轼﹑吕陶都是四川人﹐故称。三党皆反对王安石新法﹐轼与洛党之程颢﹑程颐交恶﹐两党互相攻击﹐势如水火﹐直至北宋亡。
蜀刀
1.蜀中所作有环的刀。
蜀道
1.蜀中的道路。亦泛指蜀地。
巴山蜀水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黄蜀葵
1.亦称"黄葵"。 2.植物名。唐薛能有《黄蜀葵》诗;唐韩偓有《黄蜀葵赋》。
剑门蜀道
在四川省北部,从广元市七盘关起,到平武县报恩寺止,全长480千米。自古为连结川、陕间的交通要道,有千佛崖、皇泽寺、剑门关、子云亭、李杜祠、李白故里、江油关和明月峡、西山、窦fec3山等名胜古迹。有“剑门天下雄”之誉,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入蜀记
笔记。南宋陆游作。六卷。著者于1170年从山阴赴夔州任所,沿途逐日记其旅行经历,因成此书。其中描述沿途风物名胜,不乏精彩处。又考辨前代文人诗文行踪,亦可资参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篇名。唐代王勃作。杜少府为作者友人。诗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意境开阔,一扫离别时的低沉情调,改变了汉魏以来送别诗的传统格局。
吴蜀夷陵之战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吴国袭杀蜀将关羽,夺去荆州。公元222年,刘备率军伐吴,由巫峡连营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吴大将陆逊以静制动,在d046亭(今湖北宜都北)用火攻破蜀军。刘备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次年病故。
玉蜀黍
1. 即玉米,是一种高杆谷类禾草(Zea mays),通常穗大,穗上生谷粒。在美洲已长期栽培。
谕蜀书
1.见"谕蜀文"。
谕蜀文
1.汉番阳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武帝乃使司马相如责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遂以"谕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抱蜀
1.抱持祠器。《管子.形势》:"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又《形埶解》:"人主立其度量,陈其分职,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则民循正。所谓'抱蜀'者,祠器也。故曰:'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
巴蜀
1.秦汉设巴蜀二郡,皆在今四川省。后用为四川的别称。
川蜀
1.指四川省。古为蜀国之地,故称。
得陇望蜀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二蜀
1.指古时蜀地。即今四川省。
后蜀
1.五代十国之一。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据蜀称帝,建号蜀,为别于唐末王建之蜀,故称后蜀(公元934年-965年)。
获陇望蜀
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两蜀
1.即两川。
陇蜀
1.《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陇﹐指陇右﹔蜀﹐指西蜀。后用"陇蜀"比喻人心不足﹐所求无厌。
乐不思蜀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