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在结尾的词语,共有185条组词结果
困剧
1.极端困苦。
狂剧
1.迅猛。
理繁剚剧
1.见"理剧剸繁"。
理剧
1.治理繁难事务。
昆剧
也称“昆曲”、“昆腔”。戏曲剧种。起源于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今属江苏)一带的昆山腔。明嘉靖年间,经魏良辅改革,成为一种婉转、柔和的新腔,称“水磨调”,逐渐成为流行于全国的剧种,并派生出北昆、湘昆、川昆等许多支派,形成昆腔这一声腔系统,在戏剧文学、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对中国许多剧种有过深远影响。
劳剧
1.繁重。亦指繁重的事务。
历史剧
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戏剧。
连续剧
分为若干集,在电台或电视台连续播放的情节连贯的戏剧:广播~│电视~。
龙江剧
黑龙江地方戏曲剧种,在曲艺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发展而成。
庐剧
1. 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倒七戏”。因流行于该省中部旧庐州府一带而得名。
吕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等地。清末民初由曲艺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初名“化装扬琴”,1950年改今称。唱腔以山东扬琴曲调为基础,有四平腔、二板等板式和〔上河调〕、〔下河调〕等曲牌。剧目有《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
美国的悲剧
长篇小说。美国德莱塞作于1925年。穷牧师之子克莱德为了摆脱穷困,进工厂当工头。后为了高攀名门,谋杀被他诱奸而怀孕的女工。时值民主党和共和党竞选,双方都抓住这一案件捞取政治资本。克莱德终被判处死刑。
绵剧
1.亦作"绵剧"。 2.谓病势缠绵加剧。
闽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和建阳、三明等地以及台湾。1917年前后,由流行在福州的平讲戏、儒林戏、唠唠戏融合而成。初名“福州戏”,后改今称。唱腔分江湖、洋歌、逗腔、小调四类,曲牌体。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等。
闹剧
①一译“笑剧”。喜剧的一种。15世纪流行于欧洲,特别是法国。其特点是运用奇异的情节、高度夸张的手法展示人物的可笑。如法国的《巴特兰闹剧》。 ②比喻滑稽可笑的事情:事情的结尾像是一出闹剧,叫人忍不住要笑出来。
睦剧
1.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淳安(旧属睦州)﹑常州﹑开化一带,与黄梅戏同渊源于湖北采茶调。原名三脚戏或三脚班,解放后定名为睦剧。
祁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祁阳、衡阳、邵阳等地。曾名“祁阳戏”。是兼唱高腔、昆腔、弹腔的多声腔剧种。清中叶已盛行。剧目有《牛皋毁旨》、《昭君出塞》、《送粮》等近九百种。
南杂剧
1.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在一个剧本内兼用南北曲或专用南曲。类似短的传奇,但仍称为杂剧。戏曲史上称之为南杂剧,以别于元杂剧。
平剧
1.即京剧。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北京为北平,故京剧当时亦称平剧。
疲剧
1.非常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