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在中间的词语,共有452条组词结果
全国纪録
1.某些运动项目的全国最好成绩。这些运动成绩通常是能由时间﹑距离﹑重量等客观标准来确定的。我国的全国纪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并公布。
全国人大
1.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每届任期五年,如遇特殊情况,可以延长本届任期,或提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在必要时也可提前或延期。亦省称"全国人大"。
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
对全国大中小学及青少年业余体校的体育运动竞赛实施统一规划管理的制度。1979年由国家体委和教育部共同颁布实施。对全国学校范围内各级各类竞赛的内容和办法作了具体规定。
全国一盘棋
指全国各部门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全面安排,互相协作。
少年中国说
散文篇名。近代梁启超作。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
少年中国学会
1919年7月由李大钊、王光祈等在北京发起成立。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总会设北京(1924年迁往南京),南京、成都和法国巴黎设分会。会务活动有出版刊物、讲演、学术讨论等。1925年底,因会员严重分化而停止活动。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人:贤人;云:助词;亡:失去;殄瘁:病困。贤人死亡了,国事危殆。旧时用来怀念那些身系国家安危的贤人。
壬辰卫国战争
16世纪末朝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1592年(农历壬辰年)4月,日本丰臣秀吉派军入侵朝鲜。李朝求助中国明朝。在明军援助下,1593年,两国联军击退日军。1597年,日军再次入侵。朝鲜爱国将领李舜臣率水军大败日军。1598年,明朝再度出兵相援,打败日军。丰臣秀吉死后,日本撤军。同年11月,在露梁海战中,朝、明联军又重创日军,取得战争胜利。
入国问禁
进入别国境界,先了解他们的禁令或禁忌。
入国问俗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国出于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拉拢德、法两国出面干涉。1895年5月,在三国压力下,日本同意由中国增加赔款三千万两白银后,日军撤出辽东半岛。三国以干涉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等特权。俄国乘机扩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
三国时代
朝鲜历史上指三个国家在朝鲜半岛共存的时期。前后有两次。“前三国”指高句丽、百济、新罗;“后三国”指新罗、后百济和泰封国(后改为高丽,即王氏高丽)。
三国同盟
德、奥匈、意三国于1882年结成的军事集团。根据三国签订的同盟条约,缔约国中的一国如与同盟以外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发生战争,其余两国应给予军事援助。1904-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欧洲分为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1914年,意大利宣布中立,次年脱离同盟参加协约国集团。
三国协约
英、法、俄三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1907年结成的军事集团。1893年法、俄缔结同盟,1904年、1907年《英法协约》、《英俄协约》先后签订,三国协约正式形成。
三国演义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根据有关史书、平话、戏曲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而成。原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加以修订,合并为一百二十回。主要写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间的斗争,具有鲜明的“拥刘(备)反曹(操)”倾向,宣扬封建正统观念与仁义道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文字则用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尤善于表现战争场面。为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三国志
书名。纪传体三国史。西晋陈寿著。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无表志。三志原独立,北宋时合为一书。该书文笔简练优美。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广征博引,史料甚丰。
三国志平话
讲史话本。元代刊行,作者不详。三卷。叙述蜀、魏、吴三国争雄故事,具有鲜明的贬曹(操)褒刘(备)倾向。其情节起于司马仲相阴间断狱,终于诸葛亮病亡。夹杂不少民间传说,文字亦较粗率,但对于了解三国故事的演变及《三国演义》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三块钱国币
话剧剧本。丁西林作于1939年。女仆不慎打破一只花瓶,吴太太逼她赔三块钱国币。女仆无钱,吴命警察将女仆的铺盖拿去典当。同院房客、大学生杨长雄怒不可遏,即将另一只花瓶摔碎,然后递给吴太太三块钱国币。
蜀国弦
1.乐府相和歌辞名。又名《四弦曲》﹑《蜀国四弦》。南朝梁简文帝﹑隋卢思道﹑唐李贺等均有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