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在中间的词语,共有143条组词结果
清教徒
1.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基督教(新教)教徒(包括教士)中的一派。要求清洗教会中的繁琐仪式和天主教残馀影响,反对奢侈,标榜"俭朴清洁"的生活,因而得名。后亦以喻生活清苦严肃,严以律己的人。有时亦含贬义。
伤教败俗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同“伤化败俗”。
弱智儿童教育
对智力落后儿童实施的教育。教学方法重视直观,学习内容除基础的读、写、算以外,注重生活自理、手工和劳动技能的训练,为他们以后参加劳动和独立生活做准备。
三教布衣
1.南唐诗人陈陶自号。陶通释﹑老,善天文历数,隐居修炼,后不知所终。
三教九流
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三教图
1.宋马远作,画老子﹑释迦﹑孔子三人。画上老子中坐,释迦立于旁,孔子则作礼于前。
三教一体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一体:一家。旧时认为三教形式不同,但同是一个本源。
侍教生
1.明代后期御史对巡抚的自称。亦泛用为公卿对缙绅的自称。多用于名帖或其他书面文字中。
杀彘教子
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身教重于言教
以身作则比口头上的教育更为重要。
社会教育
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实施的教育。中国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青少年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实施机构有文化馆(站)、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影剧院、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简称“四清运动”。1963年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初,中央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中规定,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今后一律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运动延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为止。这次运动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许多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被认为是阶级斗争,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圣教序
1.唐碑名。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玄奘法师至印度取经﹐回长安后﹐译经﹑论一千余卷。贞观二二年﹐太宗作此序表彰其事。时高宗为太子﹐又作《述三藏圣教序记》。至高宗朝﹐多处将序﹑记刻石立碑。其中后世最有名者﹐为咸亨三年由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迹刻成﹐后附玄奘所译《心经》。碑在西安学宫﹐世称《集王圣教序》。
生活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生聚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生聚教养
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同“生聚教训”。
圣保罗大教堂
英国国教(新教)的中心教堂。位于伦敦市。1710年建成。平面呈十字形。中央为一圆形穹隆,直径342米,顶高约111米,内部空间宏大开阔,正面有一对塔楼。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
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冈的教廷教堂。位于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1626年建成。占地3645万平方米,可容纳八万人,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教堂正中为穹隆大圆顶,直径4175米,顶高1377米;前面有两重用柱廊(共有二百八十四根柱)围绕的巴罗克式广场。教堂内保存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家的壁画和雕刻。
圣索非亚教堂
一般指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旧圣索非亚教堂。建于公元532-537年。原为拜占庭帝国东正教的宫廷教堂,后改为清真寺,今为博物馆。是拜占庭建筑的典型代表。平面呈长方形,中央部分屋盖由一个直径约33米的圆形穹隆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隆组成。穹顶离地约548米。外观雄伟庄重。
师范教育
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中国实施师范教育的学校为中等师范学校(包括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师范训练班和教师进修学校等)和高等师范学校(包括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和教育学院等),分别培养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