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在中间的词语,共有58条组词结果
半农半牧区
指农区和牧区的交错或过渡地区。亦称农牧交错区。我国东北和华北的西部地区以及西北的东部地区,属半农半牧区。
不夺农时
不耽误农作物的耕种时节。同“不违农时”。
不违农时
违:不遵守。不耽误农作物的耕种时节。
不误农时
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
锄农业
1.指原始农业。
大神农架
在湖北省西部神农架林区。大巴山东段主峰,最高点神农顶,海拔3105米,为华中第一高峰,有“华中屋脊”之称。原始森林茂密,产有熊猫、白熊、白獐、金丝猴、银杏、珙桐等珍贵动植物。有千家坪、小当阳、猴子石、燕子垭、箭竹林等胜迹。为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并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
倒用司农印
1.《旧唐书.段秀实传》:"及韩旻追驾,秀实以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乃使人走谕灵岳,窃令言印。不遂,乃倒用司农印印符以追兵。旻至骆驿得符,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惶遽而回。"后以"倒用司农印"比喻在非常情况下善于应变。
德国农民战争
1524-1525年德意志农民大规模的反封建武装起义。起义农民曾提出广泛的反封建纲领《书简》、《十二条款》、《海尔布隆纲领》等。1525年3月,农民领袖闵采尔在米尔豪森城领导建立革命政权“永久议会”。因各地起义军缺乏组织和统一指挥,至1525年8月,起义相继被镇压。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农民反抗运动,农奴制日益暴露出其腐朽落后性,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更促进了反农奴制运动的高涨。沙皇政府被迫于1861年3月发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获得份地要缴纳高额赎金。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
非农业用地
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以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城镇、工矿区以及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
贵农贱商
1.犹言重农轻商。
工农兵方向
1.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际斗争的需要,从文艺工作的实际状况出发而提出的文艺工作方向。它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立场转移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方面来,在思想感情上和工农兵打成一片,创造为工农兵服务﹑表现工农兵,并为工农兵所需要和便于接受的作品。
工农兵学员
1. 指“文革”中经推荐而进入大学、中专学习的学生,因来自于工人、农民、战士,故称。
工农红军
1.即中国工农红军,亦简称红军。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是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工农联盟
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联合。
工农速成中学
1.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在一定时期内为培养工农及工农干部,使他们迅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设立的学校。我国于1950年创立。修业期限三年。毕业后,经考试可升入各种高等学校。自1955年秋季起停止招生。
灌溉农业
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特指干旱地区完全依靠人工灌溉发展起来的农业。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灌溉农业发达,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的绿洲,以及宁夏的银川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都是灌溉农业发达的地区。
国营农场
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中国早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已有类似的公营农业经济组织。建国后,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各种具有专业特点的国营农场。80年代以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营农场一般均趋向于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同时,借鉴集体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在保持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实行由户承包经营的组织形式。
观光农业
旅游农业。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广州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从1924年7月至1926年10月,先后创办了六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学员共七百九十六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等先后任主任或所长。学习内容有中国农民问题、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