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在中间的词语、军在中间组词、军组词

军在中间组词

军在中间的词语,共有126条组词结果

将军府

1.将军的府第。官署名。袁世凯统治时期设置,直隶于大总统,置将军若干人,名义上为最高军事顾问机关。后废。

将军箭

1.《隋书.史万岁传》:"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曰:'请射行中第三者。'既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史万岁官至上大将军﹑左领军将军。后因以"将军箭"为称美射技高超之典。 2.将军的令箭,军中发布命令时用。喻说话算数。

将军令

1.将军的命令。 2.乐曲名。原为军中发令时所用鼓吹之曲,后仿其调制成乐曲。曲调雄壮豪迈。

将军炮

1.古代发石攻城之器。

将军佩

1.指汉李广利以佩刀刺山出泉事。《东观汉记.耿恭》:"李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而泉飞出。"

将军树

1.《后汉书.冯异传》:"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后遂以"将军树"借指大树。北周庾信《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月落将军树,风惊御史乌。"亦用为建立军功之典。 2.指吴越王钱镠事。镠,临安人,里中有大木,幼时与群儿戏于木下。及贵,归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号其幼所尝戏之大木曰"衣锦将军"。见《新五代史.吴越世家》。宋苏轼有《临安三绝.将军树》诗,咏其事。

将军炭

1.旧时北京风俗,用红箩炭末塑制成将军形,岁暮植于门之两旁。后亦名"彩妆"。

将军柱

1.大堂前面两边的大柱子。亦泛指大的柱子。

解放军报

日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56年1月创刊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办。

进军大别山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别山区实施的战略进攻。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以主力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至7月28日,歼敌约六万人。接着,主力继续南下,于8月27日挺进至大别山地区。至11月解放鄂豫皖的广大地区。此后,粉碎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至1948年3月建立中原解放区。进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进军号

1.比喻发动群众开展运动或斗争的号令。

进军罗马

意大利法西斯党夺取政权的事件。1922年10月,法西斯党首领在米兰秘密商定,利用意大利政局动荡,用武力占领首都,夺取政权。27日,法西斯党徒开始向罗马进军,并在各地举行骚乱。29日,国王任命法西斯党党魁墨索里尼组阁。次日,墨索里尼抵罗马,任首相,法西斯党取得政权。

酒令如军令

比喻喝酒行令如同军令一样严格,必须执行。

抗日军政大学

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1937年1月由“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称。校址在延安。抗战胜利后,总校迁往东北,改称“东北军事政治大学”。

李将军列传

传记篇名。西汉司马迁作。载于《史记》。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临军对垒

指战场上对峙交锋。同“临军对阵”。

临军对阵

面对敌方军队。指作战的场合。

留军壁邺

1. “留”,使…停留;“壁”,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邺”,魏地名,近赵境,故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如: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史记·魏公子列传》。

南方八省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坚持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反对国民党军进攻的游击战争。1934年8月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陆续退出长江南北各个苏区进行长征。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的统一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以公开与隐蔽、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反“围剿”、“清剿”的胜利,牵制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投入抗日战争。

破军杀将

①军被破,将被杀。指全军覆没。 ②攻破敌军,杀死敌将。


本页面提供了军在中间的词语、军在中间组词、军组词等内容,如果你需要关于军在中间组词的信息,本页面的组词结果可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