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在中间的词语,共有151条组词结果
全武行
1.原指戏曲舞台上全副武打表演。亦用以喻暴力行动。含贬义。
生物武器
旧称“细菌武器”。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器材的总称。生物战剂指用于杀伤人、畜和毁坏植物的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产生的毒素。由飞机或其他运载工具喷洒生物战剂,发射或投掷细菌弹及带生物战剂的昆虫、动物和杂物等。具有传染性强、污染面积大、危害时间长、不易发现等特点。中国于1984年加入《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神武挂冠
指辞官隐居。
神武军
1.唐至德年间所设置的北衙禁军之一,护卫宫城内外。
神武门
1.古宫门名。即南朝时建康皇宫西首之神虎门。唐初因避太祖李虎讳而改"虎"为"武"或"兽"。相传南朝梁陶弘景曾在此门挂衣冠而上书辞禄。见《南史.陶弘景传》。
神武旗
1.清代帝王出行仪仗中乘舆旗饰之一种。
十八般武艺
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 ②比喻多种技能。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上海工人阶级为配合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武装起义。第一次发动于1926年10月23日,参加人数二千余人;第二次发动于1927年2月22日,由工人总罢工转入武装起义,罢工人数达四十万。这两次起义都因准备不充分和条件不成熟被军阀孙传芳部队镇压。第三次发动于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共产党人陈独秀、罗亦农、周恩来、赵世炎等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领导下,发动八十万工人总罢工,随即转为武装起义,经过三十小时的战斗,于22日晚占领上海,同时建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这次起义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建立人民政权的伟大胜利,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的一个光辉范例。
水中武器
能在水中毁伤舰船或其他目标的武器的统称。包括鱼雷、水雷、深水炸弹以及反鱼雷、反水雷等武器。
诉诸武力
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指用战争来解决冲突。
苏武传
传记篇名。东汉班固作。载于《汉书》,为《李广苏建(苏武父)传》的一部分,篇题后人所加。文章塑造了一位坚贞不屈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苏武节
1.指苏武出使匈奴时所持的符节。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使持节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其降,武坚贞不屈,持汉节牧羊于北海畔十九年,始元六年得归,须发尽白。后以"苏武节"用作忠臣的典故。
苏武牧羊
苏武:汉朝时人。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宋武台
1.即凌歊台。南朝宋武帝刘裕曾登临此台,并建离宫,故称。
随陆无武,绛灌无文
随、陆:随何、陆贾,汉高祖时的文官;绛、灌:绛侯周勃,灌婴,汉高祖时的武将。指人才的面片性,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不能文。
威武不屈
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威武雄壮
威力强大,壮盛有气势。
文韬武略
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文恬武嬉
恬:安闲;嬉:玩乐。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指官吏只知贪图安逸享受,吃喝玩乐,不关心国事。
文德武功
治理国家恩德昭著,对外用兵成绩斐然。旧时多用为赞誉帝王或重臣的颂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