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在中间的词语,共有58条组词结果
七品黄堂
1.对县令的美称。
七品琴堂
1.封建时代对县令的美称。因县令官阶一般为七品,故云。
评头品足
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
入品用荫
品:指官级;荫:封建官僚的子孙以先代官级而受封。指继承先辈的官爵。
商品比价
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两种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工业品与农产品的比价,农产品内部的粮棉比价,工业品内部的原材料与成品的比价等。商品比价以商品价值为基础,同时受供求关系以及国家价格政策的影响。
商品差价
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流转环节(如购进与销售,批发与零售)或因不同质量而形成的价格差别。有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购销差价、批零差价、质量差价等。差价的形成主要是因生产和流通的成本不同。
商品供求关系
商品供给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对比关系。供大于求,造成商品积压;求大于供,消费得不到满足;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供求平衡,社会再生产得以协调进行。商品供求关系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集中反映。
商品供求规律
商品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通过价格的波动趋于平衡的规律。当商品供给大于社会需求时,市场价格下跌,引起供给减少,刺激需求;反之,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涨,又促使供给增加,抑制需求,从而供求趋向平衡。
商品交换
商品之间的互换或出卖。包括物物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商品交易所
按一定规则买卖大宗特定商品的有组织的交易场所。有经营一种商品的,有经营几种商品的。分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目前以期货交易为主。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称。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是自然经济的补充形式,不占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绝对的、占统治地位的形式。社会主义仍然实行商品经济形式。参见“市场经济”(214页)。
商品粮
1.作为商品出售的粮食。
商品粮基地
即“粮食生产基地”。历来以产粮为主,粮食商品率较高,能稳定地提供大量余粮的农业生产地区。一般具有较好的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有较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如东北的松嫩平原、长江流域的两湖平原等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商品所有者只有先把商品换成货币,然后才能购买其他商品。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流通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各种局限,但由于买和卖的分离,流通的任何一环受阻,整个流通链条就有中断的可能,从而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商品生产
不是为自己使用,而是为交换和出卖而进行的产品生产。
三品刍
1.见"三品蒭豆"。
三品蒭豆
1.精美的饲料。其值与三品官俸相等,故称。
三品料
1.三品蒭豆。
三品鸟
1.鸥的别名。
三品松
1.松树名,在嵩山少林寺,相传唐武则天封以三品,故名。见《嵩山志》。